乐趣私聊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最新主题
» 思念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日 三月 24, 2013 1:06 am 由 游客

» 流浪的心情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六 一月 26, 2013 12:54 pm 由 彩雲飄飄

» 標題:威力新天堂2-塔武堤(免費私服)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四 十一月 22, 2012 7:30 pm 由 homelizhuo

» 新疆行2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三 八月 29, 2012 8:59 pm 由 游客

» 新疆行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二 八月 28, 2012 4:07 am 由 游客

» 二周年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四 五月 17, 2012 11:16 pm 由 门童

» 我回來了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六 五月 05, 2012 12:19 pm 由 綄鎂句點

»  我的性/福生活!!!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三 四月 18, 2012 4:21 pm 由 wywdzw

» 男人"床上功夫"三招修炼法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周三 四月 18, 2012 4:20 pm 由 wywdzw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五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日历 日历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向下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Empty 转[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帖子  ???? 周日 三月 27, 2011 11:10 am


本帖地址: 点击复制此地址发送给朋友   原创文学为文友们提供了写作交流的大好空间,相应的,每个爱好文学的朋友都能从这儿或多或少学习接受一些新的知识。这也是个愿望。
  特转贴这篇文章以供大家学习。也为我自己。
  这也是由文友云海蛟龙的《一七令 冬》引发的念头。在此再次欢迎云海蛟龙朋友来到原创文学发帖,并且带来了这一种并不多见的文体。

【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作者:徐宜恭第一部份:诗、词、联基础知识

第一讲:诗的一般常识


  诗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体裁)。中国古代称不合乐吟诵的为诗,合乐演唱的为歌。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吟唱几千年了。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是:1、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来写、来读。2、具备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过去被称为“诗国”。诗在文学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二千多年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今天在座听讲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博览群书,只能有选择地买一些选集来读。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选》、《名家楹联评注》等等。如果想自己动手,藉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学的面就要大一点,如听听诗词讲座,学一点音韵学、语法修辞学、诗词格律、楹联格律以及这些文学体裁的创作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动手写,反复改,请人提意见,以求不断进步。

   今天,我就诗的一般常识,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诗的本质及其文艺特性: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己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抓住了诗的本质。这个“志”字在这里不单作志气、志向讲,更重要的是指情志、意志、情绪、情感讲。翻译成白话,就是:诗是表达(言)情感(志)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当然,这个“发”,是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才能成诗。否则,心中有爱就“我爱你”,心中有气就“呵呵”,那只是简单的反映或粗野的宣泄。

诗(包括词、曲)就其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酬赠诗、山水诗等等,但就其本质来说都脱离不了浓厚的抒情特色。因为不管叙事诗也好,咏物诗也好,字里行间都融进了浓厚感情,你喜欢什么,拥护什么,颂扬什么,反对什么,讽刺什么,都会在诗里深刻地、顽强地表现出来。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意)诗里就有什么表达(境),否则就不是诗,而是简介、说明书或歌诀。这里举四组都是咏云的诗句,由于作者的用意不同,情感不同,引起读者的共鸣就大不一样,出现的形象完全不同。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赞美(王安石)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谴责(来鹄)

“闲云莫恋山头住,四海苍生正望恩”-----勉励(汪东山)

“却怪纷纷频出岫,不曾行雨便空还”-----讽刺(陈狷亭)

“声依永(咏)、律和声”,概括了诗的艺术特质。就是说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是诗的特质。诗不但有听觉美,还兼具视觉美。押韵、平仄节奏是听觉美;定字、字句、对仗是视觉美,也是听觉美。由于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一句话:诗的艺术特质就存在于韵律之中。

(二)诗的分类:诗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无数诗人的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体裁。但就写诗所运用的语言来分类,分传统诗和白话诗。

白话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借鉴外国诗歌形式,以白话(现代口语)写的诗,所以又叫“新诗”。白话诗的出现,无疑是诗界的一场革命,为诗界吹进了新鲜空气。我国新诗界的不少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如《炉中煤》(郭沫若)、《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等等。它的优点是用口语写诗,同时不受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束缚,可以自由抒发感情。但它的优点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音乐美、视觉美、精炼性都大大减弱。由于与中国人欣赏诗的民族习惯不同,真正能在群众中脍炙人口的白话诗篇实在不太多。

传统诗,相对于新诗来讲又称旧体诗。一般用文言文来写。它是我国几千年的国粹,是国之瑰宝。由于它定字定句,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所以对青年人来说,思想表达无疑要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也正因为它有押韵、平仄、对仗,语言精炼,读来朗朗上口,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北京前几年春节举办了一次古代诗词名篇朗诵会,票价据说是几百元一张,而会场上却是座无虚席,连当年的国家主席***等领导人都出席了,这说明传统诗词的根深深地植于民众之中。***说传统诗词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一万年也打不倒”。要当作“封建糟粕”加以打倒,是不公平的,这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列宁语)。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诗词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进入了一个复兴时期,到处是诗社,诗的出版物有公开的、有内部的、有油印的。传统诗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诗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

因为今天和以后的讲座都是讲传统诗(词)和楹联的,所以传统诗的一般常识给大家多介绍一些。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与唐以后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而言的。古体诗又分唐以前、唐以后两大阶段。唐以前的古风,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歌行体。这一时期的诗歌很自由,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人们口语方言大体相押,对仗也多自然形成,并非格律上的规定,语言也比较朴实无华。所以这个时期的古风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唐以后的古风接受了格律的反作用,它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平仄式,却另外形成一种平仄式,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对仗不求工而求拙,以显其古朴。但也有一种古风叫“入律古风”基本上用律句,平仄交替换韵,全诗像多首绝句组成。

近体诗是相对与古体诗而言。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它的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和讲究押平声韵、讲究平仄、讲究对粘,所以又称格律诗。后来的词、曲实际上也是格律诗发展的变种。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诗的发展和分类列一个表,并在下面几讲中,主要讲近体诗及其格律并讲古体诗和词在写作要求上与近体诗的异同,相互比较,使初学的同志有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同时,也讨论楹联的基础知识。


诗(词曲)的分类表


白话诗 自由体

(新诗) 格律体

民歌体(歌谣体)

诗经

楚辞

古体诗 汉乐府

汉魏歌行体

传统诗 古风(唐以后)

诗 (旧体诗) 入律古风

五、七言绝句

近体诗 五、七言律诗、排律

(格律诗) 词(长短句)

曲:北曲、南曲

打油诗

打油词

俳体诗 汉俳、汉歌

顺口溜



第二讲 近体诗及其格律(上)


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又称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

“格律”是指诗的格式和韵律。或者说是诗的外部形式。格律诗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七律”。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七绝”。律诗分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绝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尾联。还有一种律诗,叫排律或长律。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除首尾二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

格律诗的“格律”,除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使写出七言八句或五言八句的诗来,也算不得是格律诗。当然,掌握了“三大要素”写的诗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诗。

(一)押韵:

什么是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a可以拼为bā(巴)tā(他)hā(哈)huā(花)……这些都是同韵字。

什么是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格律的要求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叫押韵。押韵在格律诗里的位置,除首句(末字)有的押、有的不押外,其他偶数句的最末一字都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即:律诗二、四、六、八句末字要押韵;绝句二、四句末字要押韵;排律也是偶数句末字押韵。因为是末字押韵,这个押韵的字就叫韵脚。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例二:《赠友人》 朱德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返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一韵到底,不管几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

古代有一些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诗押仄声韵,但那是“古绝”,不能算格律诗。

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诗人相互唱酬中还有所谓的“限韵”、“步韵”和“依韵”。这里也略作介绍:

限韵: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一种方法。现代有时在给学员出题,或几个人在一起联句、题咏也有限韵的。限韵又分两种:一种是“限韵部”,所做的诗只要在限定的某一个韵部中就算合格;另一种是限韵字,就是限定几个同韵部的字,做诗时都得用这几个字,有的还限顺序。所谓“步韵”,一般都是和诗(但和诗不一定步韵),也叫“次韵”,就是和诗时用原韵,次序不能颠倒。“依韵”也往往是和诗,只要按原诗的韵脚,但韵脚的次序可以调整。“用韵”也用于和诗,只要用原诗同一韵部的韵即可。

押韵的标准:由于语言随着朝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不尽相同,宋以前曾经使用过《切韵》、《广韵》,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韵》直到今天,《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的简编。不过《平水韵》仍是古韵,与现代汉语声韵仍有差别。民国年间,出现过《中华新韵》,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就是根据《中华新韵》编写出来的,现代人写诗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在《中华诗词》五、六月刊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正在试行,相信不久以后《中华新韵(十四韵)》将会成为通行的新诗韵。

(二)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古代还有入声字(现代南方各省的方言中,也保留着入声字),散在于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写诗时仍算仄声,初学者比较难掌握。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

(1)律句与格律诗的基本格式:

格律诗的句子,一般二字为一拍。因为是奇字句,末尾一个字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

要使诗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节奏上有起有伏,吟诵起来抑扬和谐,就必须在节拍与节拍之间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诗句叫律句,律句(七律)的形式也就这四种,不按“两两相间”原则组合的句子叫拗句。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即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所谓平起入韵式,就是一首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首句末字也用平声字并押韵的格式;仄起不入韵式正好相反。所谓平起不入韵式,就是律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但首句末字用仄声字,同时不用押韵的格式,仄起入韵式正好相反。

下面用“—”符号代表平声,“∣”符号代表仄声,—符号代表应平可仄;∣符号代表应仄可平,注释两首诗例,来看格律诗平仄的格式。

例一,平起入韵式: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 — ∣ ∣ ∣ — — ∣ ∣ — — ∣∣ —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 ∣ — — — ∣ ∣ — — ∣ ∣ ∣ — —

关 城 曙 色 催 寒 近,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 — ∣ ∣ — — ∣ ∣ ∣ — — ∣ ∣ —

莫 是 长 安 行 乐 处,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 ∣ — — — ∣ ∣ — — ∣ ∣ ∣ — —

只要将例一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平起不入韵式”。

例二:仄起入韵式:

登 高 杜甫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 ∣— —∣∣— —— ∣∣∣—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 — —∣ ∣∣ — —∣∣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 — ∣∣ —— ∣∣∣ — —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洒 杯。

— —∣∣ — —∣ ∣∣ — —∣ ∣ —

同样,只要将例二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仄起不入韵式”。所以格律诗平仄格式只要记住两种就可以了。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把七言律诗格式每句的前二字删去变平起为仄起,变仄起为平起即可。

绝句就是截句,它的平仄格式截取律诗格式的前一半或后一半,或截取中间二联或截取首尾二联均可。

第三讲 近体诗及其格律(下)


(2)粘对规则和拗救:

律句的四种句式如何组合成一首诗才有乐感呢?那就是一联中上句与下句的平仄不能重复,而应相对,才会抑扬和谐。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粘对规则中的“对”。一首绝句有四句(两联),律诗有八句(四联),前联与后联的平仄,也应当基本相反。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样,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都有起伏变化,抑扬和谐。这里必须指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前联下句开头二字的平仄与后联上句开头的两字的平仄都相同,把前后联粘连起来了,这就是粘对规划中的“粘”。

凡违反上述规则的叫“失对”或“失粘”。

前面说过,格律诗句的平仄要“平仄两两相间”,才算是律句。但也不是不能变通的。因为,平仄的节拍点在偶数字上,所以二、四、六是节拍点的重心,不能改变,而奇数字的一、三、五不在节拍点上,可以变通。要注意(1)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2)不能“三仄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不能全是仄声);(3)不能“三平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全是平声)。

在一首诗中,出现不是律句的句子叫拗句,特别是出现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救的方法:

a本句相救:也就是孤平拗救。五言律句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孤平(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补救的办法是在第三字上把仄声换成平声就救过来了。

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当然也是犯了孤平。补救的办法则是将第五字仄声换成平声。

[例一]五言:北风天正寒

[例二]七言:小鸟带波飞夕阳

b对句相救:是指在一联之中,如果上句五言的第三字、第四字;上句七言第五字、第六字用了拗字,可以在下句相应的位置上用平声字相救。

[例一]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上句第三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例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上句第四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例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上句三、四二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例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上句五、六二字拗,下句第五字救)

c兼救:指的是下句本句自救又对上句兼救。

[例一]五言: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此欢。

(上句的第三字拗,下句第一字拗,下名第三字救本句兼救上句)。

[例二]七言: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上句第五字拗,下句第三字拗,第五字救本句兼救上句)。

d拗救的原则:

只能用平救仄,不能用仄救平。

只能用本句或对句救,不能用粘句救。

c本句救:五言是三字救一字,七言是五字救三字不能颠倒。

有些特殊句子不必救,如∣∣――∣-∣;――∣∣∣-∣;――∣-∣;另外∣∣∣-∣不算犯孤平,不必救。孤平是指本句有押韵的句子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而言。

三、对仗:

对仗属于格律诗的视觉美(形式美)也属于听觉美(音乐美),是表现诗人才气的一个重要部位。格律诗的对仗在语法修辞上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方面的,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才能对仗。如上下联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连词对连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名词还可分为几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器物类、时令类、饮食类、衣饰类、人事类等等。二是语法方面的,即上下联语法结构相同的才能对仗。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同时还要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述表结构对述表结构,并列词组对并列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等等。

上述要求,再加上下联平仄相对、节奏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等要求,构成对仗,缺一不可。

律诗中的对仗位置,在颔颈两联。绝句不要求对仗(对亦可),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全部要对仗。

下面举两组对仗分析上下联之间平仄、词性、结构、节奏的相对性。


上 联
下 联

诗句
爱 诗 看 古 集
忆 酒 典 寒 衣

平仄
— — — ∣ ∣
∣ ∣ ∣ — —

词性
(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结构
(动宾词组主语)(谓语)(宾语)
(动宾词组主语)(谓语)(宾语)

节奏
二、一、二节奏
二、一、二节奏


上 联
下 联

诗句
春 从 杜 宇 声 中 去
人 向 青 山 缺 处 行

平仄
— — ∣ ∣ — — ∣
∣∣ — — ∣ ∣ —

词性
(名词)(介词词组)(动词)
(名词)(介词词组)(动词)

结构
(主语)(状语)(谓语)
(主语)(状语)(谓语)

结构
二、二、二、一节奏
二、二、二、一节奏




以上只是传统诗格律的最基本内容。但从初学者看来,这些条条框框己够多的了,而这些“框框”是格律诗在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为使诗的字句更精炼,形式更美观,音调更铿锵,韵味更隽永而总结出来并为人们所接受的。没有这些“框框”就不是格律诗,就要失去格律诗的耀人光彩。所以,学格律诗要知难而进,首先继承好前人的遗产,才能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实际上,对于传统诗格律,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熟练以后,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